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尽显岸柔水美原生态——南通列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典范

来源: 市市政和园林局 发布时间:2020-07-27 字体:[ ]

近年来,一场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绿色实践在江苏南通展开,黑臭水体变河畅水清,岸线腾退后还江于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为总结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长江沿线城市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研究工作。南通滨水绿地建设作为典范案例列入重点调研对象,并在全国推广。

1.jpg

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滨江临海,地势平坦,水网丰富。中心城区拥有长江岸线约50公里。近年来,南通依托城市水体岸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滨水空间,已累计建成滨水绿地2000公顷以上。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生态节约理念,打造的滨水空间水面大、岸线自然、生态效果好,城区已逐步构成“两圈五廊、八湖九脉、多点多带”,独具特色的滨水空间体系。

打造什么样的滨水空间,是南通城市绿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南通城因水而生,凭水而盛,丰富的水资源,为特色滨水空间的建设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滨水空间规划过程中,注重原生态保护,根据原来的自然地形来进行生态展现。南通滨水绿地宽阔的水面、柔美的岸线、绿色的景观给来宾、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jpg

在滨水空间的建设进程中,南通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先后组织实施濠河“第一生态圈”、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五山及沿江生态走廊等一大批生态型、亲水型滨水空间项目。在濠河“第一生态圈”建设中坚持生态做加法,建设做减法,先后建造了映红楼、怡园、濠东绿苑、濠西书苑、盆景园、环西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近百处生态亲水景观,同时种植荷花、千屈菜、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水面景观。

在濠河“第一生态圈”建成后,致力打造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以及长江框围形成的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过去,运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物流和工业企业,饱受污染,南通按照“河堤生态化、河岸景观化”和“绿脉、蓝脉、文脉”三脉融合的思路,在通吕运河、海港引河建设21公里步道,开辟沿河绿廊、拓展慢行网络、构建游憩体系,将两河两岸打造成了以绿为主的城市滨水生活空间,形成南通“第二生态圈”,与濠河一起,成为通城生态中最耀眼的两串翡翠项链。

3.jpg

能达生态通廊规划建设过程因地制宜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草沟、雨水滞留池和生态湿地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绿地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通过生态通廊水系的建立,加强了开发区核心区域水网的贯通,提升了水沉降和水体自净能力,现在生态通廊的湖滨和湿地区域已成为以白鹭为代表的当地湿地水鸟栖息和觅食的新家园。

4.jpg

紫琅公园以营船港运河串联,依托场地南侧丰富的水系资源和北部丰富的植被,通过全面修复、水系梳理,营造复合永续、“近自然”植物群落生境,通过大量的湿地植物的种植及杉树森林的打造,营造南湖北林、水绿交融的生态美景。公园内城市绿道全长14公里,南北独立成环,多处运动场地合理分散在公园内,白沙滩景点已成为通城新晋网红打卡地。

5.jpg

2018年,南通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提出“既要建好黄金水道、黄金水岸,也要打造绿色走廊、彰显大江风光,推动五山及沿江地区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起点建成了五山及沿江生态廊道。通过大力实施岸线整治行动,全面恢复城市沿江沿河生态功能,修复生态岸线,傍水塑造特色滨水绿地。

南通全面实施“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的治水方针,让水贴近人,让水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水。建设滨水空间时,注重在岸线周边形成丰富的游径系统和亲水平台设施,游步道、亲水栈道的修建,让市民、游客与水更近、更亲,营造出“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同时注意结合城市水系网络,让滨水绿地与城市各类生境有机相连,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地及备受百姓欢迎的户外活动场地。

从“临江”到“滨江”,从“濠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位于江海交汇处的南通,正经历着一场美丽的蝶变。生态型、亲水型滨水空间的打造,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美丽愿景从梦想走进了现实。

(图片由市市政和园林局提供)

来源:南通发布

作者:本报记者蒋娇娇

编辑:吴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