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乡建设局2011年工作总结
来源: 南通市建设局 发布时间:2012-01-31 15:31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局全系统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立体交通大会战、民生项目大推进”这一主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两大体系建设为保障,在城市建设、行业管理、建筑业发展等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以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
  2011年市本级城建计划确定的108个项目,开工率100%,竣工率85%;完成总投资150亿元(含前期费用),同比增长76.4%;区级工程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顺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畅通工程快速推进
  1.快速化路网系统推进迅速。通沪大道、江海大道、长江中路三条高架和通宁大道快速化改造,通京大道钟秀路、人民路跨线等建成通车,长江路二期快速化改造5座跨线桥实现主线通车,高墩圩桥立交、外环东路快速化改造等全力推进。
  2.快捷化路网系统改造取得初步成效。工农路公交快速化改造、长江南路拓宽、幸余路等工程按计划完成,濠西路跨线、钟秀路郭里头跨线主线通车,静海大桥、世纪大道东延等相继竣工。
  3.辖区内路网系统形成覆盖。陈桥经二路、河东二路、秦灶纬一路、芦泾路等工程完成;长平路西延、花园路东延、新华路西延、黄海路西延等工程正抓紧实施。
  4.交通节点和断头路进一步打通。完成了五一路南延、濠北路西延等工程交通节点改造;时代超市过街通道、国美电器过街通道建成开放交通;人民西路改造工程、汊河桥改造等工程竣工通车。
  (二)公用事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公用事业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1.稳步推进区域供水工程。水厂方面,狼山水厂分厂(崇海水厂)开工建设;按市政府要求成立了长青沙水厂一期工程审计协调工作组,指导解决鹏鹞水务与如皋、海安一期工程矛盾,为二期建设创造了条件;20万立方米/日李港水厂项目建议书已经发改委批复。主干管线方面,通洋线通州段建成通水;通久线扩初设计通过评审,市区段开工建设;如海复线全面开工建设,已完成60%工程量;狼山水厂至崇海水厂浑水管工程完成90%。同时,各县(市、区)全力推进次干管线建设,提高管网乡镇覆盖率,全市乡镇覆盖率达94.8%,人口普及率达80%,新增饮用长江水受益人口约70万人。
  2.全力推进西气东输工程。北线(刘桥至南通北)、东线(南通北至先锋)竣工投产;南线(先锋至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已进入施工准备。自去年8月中石油南通分输站向南通正式供气来,已完成天然气置换近15万户,两座70型焦炉也于去年11月关闭。
  3.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中心三期扩建工程进入试运行;观音山污水处理厂4.8万吨/日扩建工程也提前进入试运行;东港污水处理厂三期10万吨/日扩建工程通过可研评审;污水处理中心提标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评审,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观音山污水处理厂排江管工程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垃圾处理中心六号填埋池二区建成;垃圾渗滤液提标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市区5家污水处理厂总体运行情况在省厅现场考核中位列全省前茅,局被评为市“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先进单位。
  4.不断提升基础设施运行能力。全年供水2.4亿多立方米;外供管道燃气1.2亿多立方米;处理污水8825万吨;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55.9万吨(焚烧垃圾34万吨),处理垃圾渗滤液7万吨;对420座桥梁进行了8万多桥次巡查;完成了23条主干道3.5万多平方米人行道板维修和15.8万多平方米沥青路面补塘;疏通下水管道3500米,边井清淤2万多井次;处理路灯报修600多盏次,主动修灯1.6万多盏次,亮灯率99.52%。
  二、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依托,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目标,提绿增质,积极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和风景区建设强势推进
  市区精心组织实施了60多项集中绿化和道路配套绿化工程;综合性公园古港花都建成并对外开放;环保公园、环保博物馆主体竣工;1895广场、南工房绿地、新华二村绿地等为代表的唐闸地区景观工程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工农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通启路两侧绿化景观工程等相继竣工;长江南路两侧景观绿化、崇法广场、海港引河绿廊(青年路~通甲路河西侧)、秦灶河景观绿化等主体竣工;高标准地组织了第七届省园博会参展工作,南通园“渔风海韵”获得最高奖——造园艺术大奖,我市被省园博会组委会授予“突出贡献奖”。以濠河景区创5A为抓手,切实做好濠河风景区景观完善提升工作,濠河博物馆建成开馆,濠河景区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价值评审。
  (二)园林绿化管养水平不断提升
  研究出台了绿化养护分级管理机制,强化日常检查考核;对市区28条道路30个地块及濠河景区周边景观进行了提升改造;组织了总造价70万元的招标地段补植工作;完成70多处8000多平方米200多万盆常年草花布置和节日摆花工作;修剪乔灌木43万余株、色块地被植物400多万平方米;完成绿地保洁500多万平方米。组织参加了第八届(重庆)中国国际园艺博览会、中国菊艺大师作品展、中国第四届精品菊花展,取得多项殊荣;成功举办了2011′南通盆景菊花精品展;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三)县(市)区园林绿化工作同步推进
  2011年,各县(市)、区园林绿化总投入近20亿元,新增绿地面积200公顷以上。崇川、港闸、开发、通州四区围绕建设生态型城市要求,突出提升城市主体功能和构建温馨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改造了一批绿化景观工程,有效提升了区容区貌。海安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兴县”,在苏中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县;如皋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初验和部实地考查;海门、如东、如皋等围绕提高城市绿化总量和品位,大力推进道路配套绿化和景观工程建设;启东、海门、海安等创新传统养护管理模式,试点推广使用养护新技术新材料,管养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轨道。
  三、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
  以点带面,全面启动和深入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发展。
  (一)加快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按照市“全面启动,三年完成”的整治部署要求,2011年进一步加大了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力度,加快了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全市又有16个村通过省村庄环境整治项目验收,5个村获省污水处理项目补助,3个村通过省康居示范村验收,如皋市列入省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县,海门常乐镇获全国特色旅游名镇称号,共争取到省项目奖励补助资金5000万元,创历史新高。
  (二)有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通过深入调研、强化培训、促推“创园”等手段,积极破解我市村镇建设工作难题,形成了《南通市村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出台了《关于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园林小城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康居示范村、节约型村庄和特色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考核的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四、以打造一流建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促推建筑产业
  2011年,全市建筑业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主题,抢抓发展商机,坚持好中求快,开拓创新,奋发进取,通过调结构、抓转型、保发展,使我市建筑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全市建筑业在高平台上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内、省内同行前茅。全年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00亿元, 同比增长20.8%; 承建施工面积4.2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16.7%,其中新开工面积1.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5%;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人。
  (二)产业品牌力量不断增强
  五县(市)、通州区全部进入全省建筑强县行列,18家企业进入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50强,1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企500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10家业企业荣获“2010年度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百强”称号。全市建筑经济总量的80%集中在特、一级高资质企业。专业承包一级企业完成的产值,同比增幅超过60%。
  (三)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承建高层建筑11865幢,其中29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2503幢;合同额超1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584个,超5亿元以上的项目达43个,单个项目最高造价17亿元;承建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2122个,承建施工面积超千万平方米的市场达12个,施工产值超50亿的市场7个;人数超万人的市场达20个。同时,境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建筑队伍遍及74个国家和地区,出国人数2万余人,全年完成营业额17亿多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8%。
  (四)多元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建筑业在原有以楼宇和住宅建筑为主的单一结构上有了较大突破。目前,在建工程项目约6500个,其中市政、交通、水利电力、机电安装等工程项目达1200多个。全年,在基础设施和专业施工等领域完成产值300亿元,其中承建的公路工程、电力工程、装饰装潢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均超过30%。同时,依托房屋建筑优势向关联行业发展,高资质企业普遍投资房地产开发业和其他产业领域,多元化经营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五、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为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
  进一步加强建设领域新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为城乡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推动建设科技进步
  积极引导建筑企业开展群众性QC小组活动,全市共有165项QC小组成果,其中42项获国家级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成果奖、73项获省级奖。积极鼓励企业加强工法开发和应用,促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全市有53项工法获评省级工法,占全省的32.32%;10项工法获评国家级工法。积极推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发挥示范工程带动作用,全市有61个项目列入省新技术应用示范目标项目,占全省立项数29.3%;82个项目获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占全省总数36.9%。5家企业获评“十一五”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占全省获奖数50%,8人获评先进个人,占全省获奖数73%。积极推广“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工程建设和使用功能方面的科技含量;大力开展技术交流,成功举办大型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学术研讨会;科研项目《连续钢箱桥面铺装结构及工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部级太阳能光电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二)促进节约型城乡建设
  加强建筑节能各环节监管,关口前移,严把节能专项验收关。在全面实施50%节能标准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建设项目面积达55.6万平方米。全年,生产新型墙材折标砖56亿块,占墙材总量92.8%,粘土实心砖比去年同期降低26.5%;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740万吨,使用预拌混凝土1300万立方,完成预拌砂浆供应量约2万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预收款)征收率达96%以上。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联和市财政出台《南通市本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并获得省、部级建筑节能引导资金立项补助2264万元;6项建设科技课题列入部2011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3个项目获得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启动实施了市区第一个绿色建筑试点恒盛·尚海湾项目。
  六、以依法行政提升效能为目的,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
  以建章立制、规范行政、监管并举、提升效能为着力点,全面加强行业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一) 优化工程领域综合监管
  1.基本建设程序突出规范化服务。施工许可、竣工备案前置条件的审核不断加强,重点、热点项目通过网络实时跟踪服务。全市受理房屋建筑施工许可共1094项,建筑面积2182.56万平方米。
  2.招投标监管突出信息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建设工程暂估价及发包人供应材料和设备采购管理办法(试行)》,暂估价管理效果显著,成为我市专项治理工作最大亮点;工程项目招投标标前、标中和标后综合监管“三监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完成建设工程招标登记项目2452个,投资额526.2亿元,同比增长了33.5%。
  3.行业管理突出长效机制建设。对监理企业资质实施动态核查;建立了市本级城建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检测机构、商品混凝土和预制构件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严格执行中标项目负责人(监理总监)变更备案登记制度;不断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资质审批。
  4.工程质量管理突出工程评优创优。积极支持企业打造品牌,创建优质工程。2011年,我市新增鲁班奖4个、国优工程5个;省级优质工程奖200多个;评选出市“紫琅杯”优质工程奖51个。局被省厅评为全省“工程质量创优治劣先进单位”。
  (二)引导房地产业做大做强
  强化房地产开发资质管理,狠抓开发全过程监管,落实房地产开发电子项目手册制度,以示范小区为导向,着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预计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5.3亿元,同比增长26.6%;全市住宅施工面积254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住宅竣工面积4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新增一级企业4家;江苏益兴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选省“50强”,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新版国家规范规程;在省内率先开展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审查;在全市广泛开展在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督查活动;大力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学校、医院抗震鉴定加固。市区共完成房屋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抗震审查项目433个,面积1610万平方米,准予行政许可项目400余个;纠正违反强文、强标1932条;完成了17项近4万平方米改扩建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设计审查,实现了改扩建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设计审查的全覆盖。
  (四)抓好行权运行规范化建设
  高度重视和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相关的制度建设,做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清理、审查工作;围绕完善审批机制,提升行政效能,扎实推动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积极推进移动执法建设,创新行权平台;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整体联动,规范处罚决策过程,组织行政执法质量评查,强化行政执法案卷抽查、整改工作;广泛开展基层执法单位“星级化”创建工作。市局核发规范性文件10余件,配合审查相关文件20余件;受理办复行政投诉、复议申请10余件;查处各类案件226起,立案100起,结案111起;行权网办件总数达1491件,办件量和月度绩效考核均排在全市前列。
  (五)规范财务审计工作
  市局系统4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广泛开展了“小金库”治理复查工作,复查面100%;组织开展了10个项目的内审工作,涉及金额5亿多元;全面清理收费事项,全年征缴基础设施配套费2.68亿元,安监费2000万元;完成市财政城建项目资金拨付38.1亿元;争取省区域供水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亿多元。
  (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与综治长安建设
  进一步调整健全组织网络,签订责任书,完善责任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六五”普法教育规划;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推动平安供水、供气、平安景区和平安工地建设;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继续推进综治挂钩共建,扎实做好应急反恐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文明工地评选活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此外,创先争优活动、两大体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