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节能降耗 保卫蓝天 > 防震减灾实用科普

防震减灾实用知识

来源: 南通市建设局 发布时间:2018-05-21 字体:[ ]

防震减灾实用知识读本

前 言

一、认识地震

1.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 地震基本概念

3. 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

二、地震监测预报常识

1. 什么是地震预报

2. 地震前兆与宏观前兆

3. 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4. 对地震预报的发布的规定

5.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三、震害防御常识

1. 为什么要开展抗震设防工作

2. 在抗震设防要求方面有什么规定

3. 抗震设防的程序

4. 为什么要进行活断层探测

5. 地震基本烈度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6. 影响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7. 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8. 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9. 房屋装修注意事项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公民的关系

四、地震避险和自救互救常识

1. 积极推进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

2. 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3. 为何要加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4. 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有何意义

5. 应急避难场所简介

6. 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

7. 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8. 地震来了,如何安全避震

一、认识地震

(一)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1.沧海桑田的变迁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山山水水都镌刻着大地沧海桑田变迁的足迹。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浑伟岸,“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其实,泰山并不稳定,100万年以来,它已升高了500多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这一切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升高,只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大多十分缓慢,因此人们并不觉察。


 


新西兰南岛7.8级地震让地形发生巨大变化   汶川地震后地形变化—青藏高原长高3厘米


九寨沟地震前火花海美景 地震后九寨沟火花海美景被破坏

2.地球的内部结构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5—70千米不等,平均厚度一般在30—40千米之间,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我市地壳厚度约为29千米。 

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总厚度2800千米。

地球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分为内核和外核。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


 


3.地壳的构造运动

地球表面有巨大的山系、裂谷和断层,这些都是过去地壳构造运动遗留下来的形迹。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动力主要有万有引力的变化、小天体的撞击、地磁场的变化以及地幔物质的对流、放射能的释放、幔泡的顶压等因素。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型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质历史上,地壳曾经历了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如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这几次运动都伴随有激烈的造山运动、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大陆漂移、频繁的毁灭性地震与大量的火山喷发。大的运动期之间,还有很多小规模的构造运动。大大小小的构造运动与外应力一起,最终将地球改造成今天这个模样。


 



 


▲大地构造运动以后形成的各种地形地貌


 


▲海侵海退,海陆变迁(示意图)

4. 地震的发生及成因类型

【地震的发生】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就是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45年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5级地震的能量。 


【地震的类型】一般按照地震的成因分类可分为五类:即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或称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天然地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


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威胁最大,下面介绍的都是与构造地震有关的问题。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地下的岩层受力时会发生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但当受到的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破裂所产生的振动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两次。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岩石的变形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都发生在活火山地区,这类地震只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左右。此类地震震源极浅,强度较小,影响范围有限。

5. 板块构造与地震

在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面的部分构成了厚约1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包括好多块,这就是岩石圈板块。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均属此类;而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发生的原因更复杂些,既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关,也与局部的地质条件有关。

(二)地震基本概念


1. 与构造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 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

震中距 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构造地震名词示意图 

2. 地震的其它分类

(1)按地震的深浅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也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2)按地震的远近

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例如,汶川地震对于映秀、卧龙等到地而言为地方震,对于300多公里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南通而言,则为远震。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3)按震级的大小

按震级的大小,地震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上的地震又称为特大地震

(4)按地震的破坏程度

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人口稠密地区和大中城市发生5.0~5.9级地震,其它地区发生5.0~6.5级地震,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关指标低于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人口稠密地区和大中城市发生6.0~6.5级地震,其它地区发生6.6~7.0级地震,或造成人员死亡200~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该市、地、州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是指人口稠密地区和大中城市发生6.5级以上地震,其它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人员死亡数超过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的地震。

(5)按地震序列

通常,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系统内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不同震级的地震,以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称为地震序列。根据地震频度和释放的能量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余震型、双震型、震群型、孤立型四个类型。

主震-余震型--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现小震活动,且其频度和强度都不断升高,于2月4日上午出现两次有感地震;主震于当日18时36分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也属于主震-余震型。

双震型--即第一次地震,之后不久又发生一次同样量级的地震,但是没有小型余震。

震群型--有多个大小相近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如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即属此类,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内,先后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震级分别为7.2,6.8,6.7,6.2,6.0级。

孤立型--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即属于此类,它的最大余震只有3级左右。


由于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会有较大余震,甚至更大地震发生,所以震后还须防备强余震的袭击。


3. 地震能量、震级和烈度

(1)地震能量、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能量越大,震级越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时长崎原子弹释放能量的750倍。


地震有强有弱,科学家用什么“尺子”来衡量地震的大小呢?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叫做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与震源释放出的弹性波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2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地球上的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虽然只有一个震级,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后,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震级和烈度关系示意图

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Ⅻ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

人的感觉

震  害  现  象

Ⅰ度

无感

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微有感

特别敏感

Ⅲ度

少有感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多有感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惊醒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惊慌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损坏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纹及喷沙冒水

Ⅷ度

建筑物破坏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建筑物普遍破坏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建筑物普遍摧毁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毁灭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Ⅻ度

山川易景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Ⅳ至Ⅴ度了。

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对应关系

震中

烈度

Ⅰ-Ⅱ

Ⅳ-Ⅴ

Ⅵ-Ⅶ

Ⅶ-Ⅷ

Ⅸ-Ⅹ

震级

2

3

4

5

6

7

8

8级以上

4. 什么是断层

简单讲,断层是岩层的连续性遭受到破坏,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地质构造。该断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两旁的岩块称“盘”,根据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方式,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或称走滑断层)。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5. 地震带的概念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何谓世界三大地震带? 

世界上的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75%。

欧亚地震带范围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 


   海岭地震带范围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这个带上的地震震级不太大。



 


▲世界三大地震带示意图                          ▲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带分布图

6.地震海啸的概念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通常在震级7.0级以上、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以内,才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由于我国海区处于宽广大陆架上,水深较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从历史记录和科学分析来看,产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很小,远洋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也较小。中国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约为20m,黄海平均深度约为40m,东海平均深度约为340m,它们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为1200m。因此,中国大部分海域地震产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只有在南海和东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


7.强震预警

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实现地震预警三种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地震预警与地 震预报的区别: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抢先发出警告并紧急采取行动。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0级地震发生时,正在转播国会参院决算委员会会议的电视画面突然中断,警报响起,电视屏幕立即切换到专用的地震预警画面,播音员紧急播报地震警报信息:“请小心将要发生的强烈震动。”此时虽然地震已经发生,但地震波尚未袭击东京。重复呼叫之后,播音员开始播报强烈地震动的影响区域,并提醒居民安全避震。几十秒钟之后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出会议现场开始晃动。在这次地震中,福岛核电站虽然发生了氢气爆炸,但是预警系统使反应堆很快自动停堆,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中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作”正在实施中,它以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等地区为主,新建和升级改造5000余个地震台站,最终建成一个国家级预警中心和31个区域级分中心。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于2014年5月投入运行,它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唐山等首都圈区域13万平方公里范围。当首都圈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发出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芦山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为雅安城区获得了5秒预


警时间,为成都赢得了28秒预警时间。

8.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国际减灾日全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时间是每年10月13日。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2009年12月21日,第6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0月13日指定为国际减灾日,意在提高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如何采取行动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全国“防灾减灾日”。200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三)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

1. 地震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等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华北及台湾等地区。


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 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本世纪以来,我国陆地发生6级以上地震10余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青海玉树7.1及地震。

2. 地震灾害

(1)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都处于欧亚地震带上,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看看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便可知道,我国约有20多条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有记载以来,我国所有省份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除贵州、浙江外,其他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的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2)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

造成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首先是地震又多又强,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

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处于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的达70%;北京、天津、太原、西安、兰州等均位于八度区内。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建筑物的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3)全球重大地震灾害情况

20世纪,在全球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占整个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列各种灾害之首;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水灾占40%,台风占20%,地震占15%,旱灾占15%,其它占10%。地震灾害居第三位,为四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人员伤亡大和分布广为其特点。历史上,死亡人数在20万以上的地震,全世界发生8次,而我国就有3次。

介绍几例21世纪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情况

伊朗巴姆7.0级地震

2003年12月26日凌晨5 时在伊朗巴姆市发生7.0 级地震,死亡人数为4.1万人,伤者3万多人。巴姆市87%的建筑物被毁, 7.5万人无家可归。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

2004年12月26日8时59分,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8.7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地震引发的海啸给印度洋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海啸遇难者总数超过22万人。


 


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最

终修订结果),我国多个省份有感,四川、甘肃、陕西、云南、重庆等省市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四川省西部、北部市县受灾严重。截至2008年9月18日的统计,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经济损失数千亿元。本次地震为四川省自1976年松潘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也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首次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特大破坏性地震。



 


(3)江苏地震灾害情况

江苏溧阳6.0级地震

1979年7月9日溧阳 6.0 级地震造成42人死亡,3000 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 2.45亿元 , 相当于当时溧阳县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 。2003年溧阳市GDP已超过120亿元。


   


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


1990年2月10日,在江苏常熟—太仓发生5.1级地震,常熟、太仓、昆山、吴县等四个县级市的34个乡镇,308个村10万间房屋,144台(套)企业设备,774处公用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2人死亡、24受伤,受灾面积约320多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达1.36亿元,为全国同级别地震灾害损失之最,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南通市大部分地区有感,但未有房屋损坏。



(3)南通陆地受地震影响情况


2001年12月25日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竹行镇发生了3.9级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许多居民跑出房屋,部分民房遭到轻微破坏,个别民房的外墙出现了近3厘米宽的裂缝、竹行小学等学校的综合楼、幼儿园、餐厅也出现了纵向、横向的裂缝,另有一居民家的4间平房坍塌了2.5间。

22001年12月发生在我市竹行镇

的地震造成一居民住的草房倒塌

南黄海海域中强地震对我市的影响较大。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先后发生了6.1级和6.2级地震,有感范围北到山东省青岛,西至安徽省合肥,南达浙江省金华;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发生6.1级地震,震中离陆地150公里左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有感。这两次地震整个南通地区都有震感,我市部分地区震感较为强烈,人们纷纷逃到户外,集聚在街道和空旷处,但没有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


 


二、地震监测预报常识

(一)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  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是针对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分为“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地震仪检测记录到的地震波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二)微观前兆与宏观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微观前兆是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应力、地磁场、地电场、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异常变化。


 


短水准测量                                    地磁监测


地电阻测试                                  地电观测


 


海安地震台                                   南通地震台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与地震有关的宏观现象:震前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三)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四)对地震预报的发布的规定


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不致造成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008年12月修订)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

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五)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是伴随着地震灾害而出现的特有现象,也是地震灾害有别于其他灾害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大中城市等人口稠密区出现规模较大、性质严重的地震谣言,如果不立即制止,造成的损失比一次中等破坏性地震还要严重。

地震谣言的特点:貌似权威信息;似是而非的地震异常;超乎目前科学水平的准确;传播速度快,扩张性大,涉及面广;明显的夸大性。


地震谣言的识别:一问。首先问一下消息来自何方?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无论是地震学术权威说的,还是贴有“洋标签”的跨国预报;无论是“有根有据”的地震传闻,还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一概不要相信和传播。因为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只有省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对外发布地震预报。二想。凡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因为现在的地震预报水平还达不到如此之高。三核实。当听到地震要发生的消息,一时心存疑问,难以判断真伪时,可向政府或地震部门核实。



 


三、震害防御常识

(一)为什么要开展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非常普遍的,而建筑物的破坏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及校舍、医院、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为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就必须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是营建安居工程、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工程,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达到抗震设防要要求。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抗震设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其目的是为工程抗震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达到既安全、建设投资合理的目的。


(二)在抗震设防要求方面有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跨度大的桥梁                         高层建筑(构筑物)



 



核电站工程



 


▲《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2017年修订施行)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独立特大桥梁,中长隧道,机场,五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铁路干线的重要车站、铁路枢纽和大型汽车站候车楼、枢纽的主要建筑; 

(二)大中型发电厂(站)、五十万伏以上的变电站,输油(气)管道,大型涵闸、泵站工程; 

(三)二百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省级电视广播中心、二百米以上的电视发射塔,省、市邮政和通信枢纽工程; 

(四)大、中型城市的大型供气、供水、供热主体工程; 

(五)地震烈度七度以上设防地区的八十米以上高层建筑、六度设防地区的一百米以上高层建筑,以及单体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的商场、宾馆等公众聚集的经营性建筑设施;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六千座以上的体育场馆,大型剧场剧院、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 

(七)法律、法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 

前款规定的建设工程,应当在工程设计之前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前款规定之外的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应按就高原则确定。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在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一档进行抗震设防。 


本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的建设工程位于已经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范围内的,采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三)抗震设防的程序

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审查的,审查不通过是不能施工的。

一、建设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以及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 地陷、地裂、泥石流等灾害的地方。

二、抗震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都要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建筑设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结构设计紧扣“三水准设防目标”,运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确保房屋的抗震性能。

三、设防审查。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图纸进行抗震设防审查。看看图纸是否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审查的要点:建筑抗震设防依据和设防标准;场地和地基勘察成果;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与处理;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整体结构抗震分析和关键部位计算结果的工程判断;重要和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措施;结构施工图总说明中有关有关抗震设计的说明。

四、施工建设。施工是设计的实施阶段,也是能否达到设计规范的关键,建筑施工中严格落实抗震措施,重视构件连接部分的牢固性,保证材料质量,从而保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五、建成验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筑工程强制性报告对建设工程进行验收。

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抗震设防目标,是对于建筑结构应具有的抗震安全性的要求。是根据地震特点、国家的经济力量、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筑材料和设计施工的现状等综合制定的,并随着经济和科学水平的发展而提高。我国现阶段房屋建筑采用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即:

(1)第一目标—— 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

(2)第二目标——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第三目标——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四)为什么要进行活断层探测


活断层是第四纪以来,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断层往往构成强震的发震构造。凡有活断层的地区就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危险。

地震破坏建筑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地震波传播到地面引起的地面运动,建筑物抵御不了这种巨大运动而遭受破坏;另一方面是断层活动引起的地表错断,直接对地面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工作,确定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评估或预测断层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对城市灾害工程的选址,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确定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减轻城市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南通市于2011年在市城区开展了活断层探测工作,并于2013年完成《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总验收。该项目相关成果曾提供给南通市规划部门,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

(五)地震基本烈度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为确保人员生活与生产安全,设计工程师就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措施,即首先要知道建设场区的地震基本情况,具体说就是需要地震工作者提供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


为什么称基本烈度呢?因为它不是某一次地震影响所致的烈度,二是用科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即在今后若干年,这一地区在一定风险水平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冠以“基本”二字是为了与一般使用的烈度意义有别。

为了满足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要。20世纪50年度编制了第一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工程建设抗震设计的实际需要,根据地震科学发展的水平,


中国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江苏部分

地震部门重新编制了具有概率含义的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2001年8月1日,吸收了我国近年来新增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上最新的编图方法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颁布实施。目前正在实施的是2015年中国编制的第五代“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六)影响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另外,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七)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选择建设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


1、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2、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3、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4、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5、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八)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为了房屋安全,在建房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2、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3、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4、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5、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阔,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6、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

7、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九)房屋装修注意事项

1、承重墙神圣不可侵犯。承重墙是整栋建筑的脊梁骨,进行任何拆改都可能使楼房在地震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如果在装修中需要对墙体进行拆改,必须向原设计单位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咨询,确定拆改内容是不属于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征得同意后,方能施工。

非承重墙也不是能够随意拆改的哦。为了装修需要而在墙上打个小洞是可以的,但要确保整个墙体的稳定性,不能破坏非承重墙体和梁柱之间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墙体在地震时倒塌伤人。切忌大面积破坏非承重墙,这也会影响到整体的承重结构。

2、楼房钢筋就像人体的筋骨,如果被破坏,稍有地震就可能房倒屋塌。尤其在前期做装修设计方案时,一定要对房屋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然后才能布置水电线路。否则因装修造成钢筋的损坏而影响整个楼板与墙体承重,导致遇到地震等剧烈震动时,墙体和楼板的坍場或断裂。

3、梁柱是用来支撑上层楼板的,拆除或改造就会造成上层楼板下掉,相当危险,所以梁柱绝不能拆除或改造,一旦墙和梁柱破坏,房屋整体的抗震能力就破坏了。

不适当的装修会影响甚至破坏房屋抗震能力,一旦造成不良后果损失可就大了!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公民的关系

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实行,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年5月1日施行。

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根本目的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贯彻实施与每个公民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公民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与公民有关的内容主要有:任何人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评审结果;国家鼓励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除了上述与公民直接有关的条文外,更多的是规范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为的条文,如果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可有效提高我国防震减灾整体能力,达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四、地震避险和自救互救常识

(一)积极推进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

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科学的积极防御思想,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主动承担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自2000年以来,在全市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截止2017年底,我市已经过审核认定并且运行良好的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3家,取得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5年通州区刘桥中学被授予 “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07年海安县在海陵小学(现改为海安县实验小学)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与县科普馆连成一体。该科普教育基地建筑面积270多平方米,年接待参观人次近万人。



▲2013年,如东县利用位于小洋口旅游度假区的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每年接待领导和学生3万以上人次。


(二)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必要的防震减灾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很淡薄,中小学校舍抗震能力薄弱,学生缺乏地震应急知识和能力,这些问题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带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而重视校舍抗震加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学校就能在地震灾害中减少损失,将灾情降低到最小。因此,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地震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的技能,进而使全社会科学、有效地防御地震灾害,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突发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各级中小学校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中,应紧密围绕课堂和课外学习,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或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科技竞赛、科技夏令营、兴趣小组等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防震减灾基础科学知识、地震自救和紧急避险技能的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通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根据《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第十条规定,以及上级的有关要求,我市各级地震部门积极组织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8所。

(三)为何要加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灾情复杂、救援难度大的特点。根据“5.12”汶川特大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除组建反应迅

速、机动性高、突击能力强的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外,还应组织建设好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作为专业救灾力量的补充。一旦发生地震灾情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实施紧急救援,减轻人员伤亡。


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志愿者有组织的行动,提高民众对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地震科学知识、防震避震常识和震后自救互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壮大社会救援力量,提高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广大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协助政府抢险救灾、鉴别地震谣言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是开展防震减灾活动的志愿者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在平时发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员作用,并协助地震部门收集所在地发生的地震宏观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当地地震部门上报;发生地震谣言时能及时上报,并在当地地震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辟谣工作;在震时,当好灾情速报员和应急救援抢险员。


 


   ▲全市各地都建立了志愿者队伍


 


▲在地震部门培训和指导下,志愿者主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四)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有何意义


地震应急演练是一种大众化的、大覆盖面的、高效能的防震对策知识宣传和模拟防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一方面使广大民众了解并真正掌握防灾、避震、逃生脱险及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有效减少次生灾害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对地震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防震减灾的组织指挥能力和专业队伍的救灾能力。一旦地震发生,各岗位人员都能熟练地采取相互的紧急对策措施,实施自救互救和修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工程,确保救灾对策实施,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五)应急避难场所简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城市在遇到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时,用于安置民众的安全场所,一般为具备一定条件的公园、开阔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我市各地的很多公园、绿地、人防工程,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将逐步建成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场地。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上水、下水设施,预留电线、电话线,有搭建帐篷的场地,可能的话,配备消防器材、设施,预留救灾指挥、卫生急救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候则可成为人们避险、生存的场地。

(六)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

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  

4、加固室内家具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七)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1、水

为了应急,应储备家庭使用的三天水量,可以参考每人每天4升的标准储存(2升用来饮用,2升供准备食物和清洁卫生)。

注意以下几点:

(1)若有儿童、老人、病人则需加量。

(2)水须装在干净、密封、易携带的塑料瓶中。

(3)每六个月更换一次储备用水。

(4)条件允许的家庭,可购买一套合格的便携式水净化过滤器。


 



 


2、食品

准备足够72小时之用的听装食品或脱水食品、奶粉以及听装果汁。干麦片、水果和无盐干果是很好的营养源。

请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选择那些让你容易口渴的食品。选择无盐饼干、全麦麦片和富含流质的罐装食品。

(2)只储备无需冷藏、烹饪或特殊处理的食品,类似食品可供选择的很多。

(3)别忘了应包括婴儿和特殊饮食需要者的食品。你应该准备一些厨房用具和炊具,尤其是手动开罐器。

3、应急灯和备用电池

在你的床边、工作地点以及车里放一盏应急灯。地震后不要使用火柴或蜡烛,除非你能确定没有瓦斯泄漏。

4、便携式收影机等

大多数电话将会无法使用或者只能供紧急用途,所以收音机将会是你最好的信息来源。如有可能,你还应当准备电池供电的无线对讲机。


5、急救箱和急救手册


在家里和车里准备一个急救箱,同时,备一本由本国红十字会制作的《标准急救和个人安全手册》或类似手册。让你的家人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和人工呼吸课程。

6、灭火器

在你的家里和车里都要配备灭火器。一些灭火器只适用于特定的火源—电引发的火灾、油脂引发的火灾,或者煤气引发的火灾等。

7、特殊用品

准备必要的特殊用品,比如药品、备用眼镜、隐形眼镜护理液、助听器电池、婴儿物品(婴儿食品、尿布、奶瓶和奶嘴)、卫生用品(小湿巾和手纸)等家人所需的物品。

8、工具

除了准备一个管钳和一个可调扳手(用来关闭气阀和水管),你要有一个打火机、一盒装在防水盒子里的火柴和一个用来呼叫救援人员的哨子。

9、衣服

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天气寒冷,必须考虑保暖。地震过后你可能无法取暖,要考虑到御寒衣服和睡觉用品。确保每个人有一整套换洗的衣服和鞋子,这包括夹克衫或外衣、长裤、长袖衫、结实的鞋、帽子、手套和围巾、睡袋或暖毯(每人一件)。

(八)地震来了,如何安全避震


1.是跑是躲不要犹豫


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倒屋塌,通常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在这十几秒钟的时间内,无论你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遇。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会获救,或避免死亡。


2.以往的地震经验要牢记

以往的地震经验告诉我们: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这种办法尤其比较适合处在楼房内或人多的场所的人。


3.利用预警时间


有的地震震前的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在这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内,采取合理的避震方法,安全脱险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4.寻找生命三角

如果你地震时你在楼房中,应该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跳 楼,也不能使用电梯。尽量不要躲在木质桌子底下,或者床底下,而应该躲在坚固家具的旁边,衣柜墙角边是比较安全的。当建筑物倒塌时,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的重力会撞击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称作的“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照此方法做建筑物内的伤亡率,可以由百分之九十,遽降为百分之二。


 


5.采取安全的姿势

躲避时要尽量降低身体的重心。蹲下或坐下时,要尽量蜷曲身体,减少受伤的机会。

6.保护好身体的重要部位


避震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的重要部位。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可能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人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7.避震十不要


(1)千万不要跳楼。

(2)不要滞留在床上。

(3)不要在室内窗下、阳台上、楼梯里、电梯间和外墙下避震。

(4)不要在狭窄街巷、高楼大厦以及高大烟囱和水塔下避震。


 


(5)不要在电线杆、高压线、变压器下避震。

(6)不要在立交桥、过街天桥以及各类桥下避震。


 


(7)不要在河边、悬崖下避震。

(8)不要躲进危险的场所。如: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储藏易燃易爆品的仓库等。


 


(9)如果是在人多的场合遇到地震,一定要避开人流,不要拥挤。

(10)震后,不要马上回到建筑物内寻人、找物,要提防余震的发生。


 


8.在家中怎么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室内,已经来不及跑到室外,你就要迅速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躲起来。比如:牢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角;平房中的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家具旁。


 


9.在学校怎么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上课,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自己的课桌下,不要慌不择路,拥挤外逃,如果是在操场或室外,则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10.在公共场所怎么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千万不要蜂涌着外逃,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注意保护头部。


 


如果你正在商场、书店内:你最好选择结实的柜台、室内立柱附近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住头部;避开容易衡卒的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如果你正在工厂的车间内:应选择机床、大型设备附近就地蹲下避震。如果你正处在行驶的电汽车内:你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11.在户外怎么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你要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要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以及其他危险场所。

12.在野外怎么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野外,要迅速离开河边、水坝或桥梁,防止地震时河岸坍塌,堤坝垮塌。要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遇到山崩,滑坡,要迅速向滚石两侧躲避,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


13.沉着冷静地防止火灾发生

火灾是地震发生后最普遍、最严重的次生灾害,这种情况在城市中尤为严重,因此在震后撤离前,一定要灭掉明火,关掉煤气,切断电源。


 


14.震后迅速撤离

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因遭受主震冲击,外观虽然还未破坏,但大部形结构已被手期松或震损,处于失稳的临界状态,变成危险的场所,因此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踢余震的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

15.及时了解正确信息

地震发生后,要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中有关地震的报道,从正确的渠道了解来自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息,不要随意听信小道消息,更不要轻信谣言、传播谣言。


 


16.正确自救求生存

如果你被埋压在倒塌的建筑物里,你应该做的是:

(1)稳定下来,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


 



(2)要注意保持好自己的体力。


(3)如果受伤了,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


 



(4)要不时地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争取被救,注意发出求救信号时最好采用敲击的办法,千万不要大喊大叫,浪费体力。


17.相互合作救伤员


地震发生后,如果你避震成功,或较早脱险,你应该积极参加救助亲人或邻里的互救活动。


(1)救助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救出的伤者应先暴露其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通畅,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救援埋压者时,千万不要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对于脊椎、腰椎损伤者,搬运时,要用门板或硬担架。


 


(3)当你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做好标记,以待救援。